回頂端
大腸癌前兆

最新消息

LATEST NEWS

home首頁>最新消息>腹痛找不到原因?根據不同部位找出肚子痛的原因

腹痛找不到原因?根據不同部位找出肚子痛的原因


腹部是橫隔膜以下與盆骨以上的區域,這樣的範圍內包含了很多器官,包括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所以腹痛不見得一定是腸胃問題,也可能是由其他器官引發。


肚子痛如何與醫生描述?從腹痛類型及症狀出發

腹痛是門診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有時候是一陣一陣的絞痛,有時候會痛到冒冷汗,疼痛的感受因人而異,也因為不同病因而有所不同。
腹痛就診時,患者如果可以明確描述自己的症狀可以更好幫助醫師進行診斷,例如腹痛發生的位置、發作的時間、疼痛的性質與程度、加重或是緩解症狀的因子等。
但很多患者並不太清楚該怎麼描述腹痛的問題,我們在這裡做一個大致的分類與介紹,讓大家對腹痛有一個基本認知:
*我們將腹部區分成九宮格作為參考,依照九個不同區域的腹痛來簡單辨別哪個內臟器官出問題:





●急性腹痛

急性腹痛是指一週內發生的肚子痛,一般急性腹痛可能是吃壞肚子急性腸胃炎,身體自然會痊癒,但以下狀況請儘速就醫,切勿耽誤:
1. 嚴重腹痛,痛到無法動彈。
2. 肚子愈來愈脹。
3. 腹痛+高燒。
4. 腹痛+血便。
5. 腹痛+上吐下瀉。
6. 腹痛+皮膚變黃。
7. 腹痛並且胸痛或胸口像被重物壓住。


(1) 急性腹痛常見病因

·右上腹:膽囊炎、膽結石、膽管炎、憩室炎、肝膿瘍、腎結石、腎盂腎炎
·上 腹:食道炎、胃炎、消化性潰瘍、膽囊炎、膽結石、膽管炎、胰臟炎、主動脈剝離
·右下腹:闌尾炎、大腸炎、憩室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子宮外孕、卵巢腫瘤、骨盆腔發炎。
·左下腹:大腸炎、憩室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子宮外孕、卵巢腫瘤、骨盆腔發炎。
·下 腹:膀胱炎、泌尿道感染、大腸炎、憩室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


(2) 急性腹痛常見症狀

·食道炎:上腹痛併胸口燒酌感
·消化性潰瘍:上腹悶痛,腹脹,噁心嘔吐,嚴重可能出血解黑便。
·膽囊炎:持續右上腹痛伴隨噁心、嘔吐、轉移疼痛到至右肩膀處。
·膽管炎:右上腹痛伴隨發燒、畏寒、黃疸
·胰臟炎:強烈上腹痛併轉移痛到後背,伴隨噁心、食慾不振
·闌尾炎:一開始是肚臍周圍絞痛,然後痛轉移至右下腹部


●慢性腹痛

慢性腹痛是指反覆腹痛持續三個月以上。
慢性腹痛常見的病因與症狀:

疼痛部位 病因 症狀
上腹 胃食道逆流 火燒心、逆流
消化性潰瘍 上腹疼痛或不舒服,可能與幽門桿菌有關
胃炎 胃悶痛、不舒服、噁心、嘔吐
功能性消化不良 飯後腹脹、上腹痛、上腹燒灼感,胃鏡檢查無明顯異常
慢性胰臟炎 上腹痛併轉移痛到後背
右上腹 膽絞痛 結石卡在膽囊內或是膽囊管中引起強烈的鈍痛,伴隨噁心、嘔吐 、冒汗,一般持續至少 30 分鐘。
下腹部 發炎性腸道疾病 如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腹瀉,血便,裡急後重、腸失禁、體重減輕、發燒
骨盆腔發炎疾病 生殖道發炎,泌尿道感染
子宮內膜異位症 經痛、骨盆腔疼痛、性交疼痛
瀰漫性難以表徵的疼痛 腸道激躁症 慢性腹痛伴隨排便習慣改變,大腸鏡檢查無明顯異常。
憩室病 腹痛和便秘
乳糖不耐症 腹痛、腹脹、脹氣和排氣; 痙攣性的腹痛
大腸直腸癌 症狀多變,常見是血便、體重減輕、便便習慣改變。
麥麩不耐症(乳糜瀉) 腹痛、腹瀉,大便惡臭、漂浮的糞便、脂肪性下痢。
腸系膜缺血 進食後腹痛、體重減輕、噁心、嘔吐和腹瀉
 

肚子痛的檢查方法

1.腹部超音波:
腹部超音波方便快速、無痛、無輻射、可以重複檢查。
主要快速檢查肝臟、膽囊、腎臟、胰臟、脾臟有無異常,例如肝硬化、脾腫大、肝腫瘤、肝囊腫、肝膿瘍、膽瘜肉、膽結石、腎囊腫、腎結石、腎腫瘤,胰囊腫、胰腫瘤等。超音波不適合檢查腸胃道因為腸道充滿氣體會干擾超音波影像。
2.胃鏡:胃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食道、胃、十二指腸的狀況,檢查約五分鐘,可以快速診斷胃炎、消化性潰瘍及食道炎等常見疾病;此外可藉由染色加放大內視鏡來快速診斷早期食道癌、早期胃癌或黏膜下腫瘤。
3.大腸鏡:
長期腹痛、排便習慣改變、持續血便、非刻意體重減輕,建議大腸鏡檢查,大腸鏡可觀察從肛門到盲腸,並找出可疑病灶,做切片及瘜肉切除,定期大腸鏡是預防大腸癌最好的工具。


若肚子痛症狀較不嚴重,可依照下列方法舒緩

1. 溫敷腹部:用熱水瓶、熱水袋溫敷腹部,或是泡熱水澡,讓身體腹部保持溫暖。
2. 暫停刺激性飲料:適當飲水,避免咖啡、茶、酒類等會加重症狀的飲料。
3. 清淡飲食:可以進食時,要先從溫開水開始,然後是清淡的食物,如白米飯、白吐司、香蕉之類,循序漸進。
4. 正確服用藥物:請依照醫師、藥師的指示,服用相關藥物。
5. 讓身體休息:睡眠是最好的良藥,讓身體多休息有助於恢復健康。


結論

造成腹痛的疾病,可輕可重,對腹痛有基本認知,就是保護自己的健康。
最重要的是平時的保健,如三餐定時,細嚼慢嚥,飯水分離、充分消化,減少刺激性的食物,多食用含有益生菌、寡醣,及膳食纖維。



預約服務CTA LINE C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