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明天就是國際睡眠日。在台灣,每年約700萬人曾有失眠經驗,其中250萬人屬於慢性長期失眠。本院統計近年來數據,發現竟有高達9成以上的看診及健檢民眾,都是屬於超過晚上11點才就寢的晚睡族群!年輕人課業或工作壓力大,習慣熬夜且睡眠品質差;而銀髮長輩則常常有睡不著、淺眠的問題。
據國內外醫療研究顯示,若長期睡眠障礙、睡眠不足,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增加30%、癌症風險增加近50%、心臟病及中風機率更是暴增3倍。台灣醫療機構亦曾進行統計,發現六成五以上的大腸癌患者在罹病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熬夜或睡眠不足問題。
睡眠不佳對身體的危害
睡眠對健康的影響甚鉅,例如大腦就是利用睡眠時間排除毒素及老廢物質,同時修復細胞、重整記憶。如果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會使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降低、暴躁易怒、判斷力變差、手眼協調能力變差等問題。
除了腦部,長期睡眠品質不佳也會導致身體各部位出狀況,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憂鬱甚至猝死等嚴重後果,夜貓子或睡眠品質差的人,通常腸胃功能也都不太理想。
如何才算是良好的睡眠品質呢?
睡眠時間的需求因人而異,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成人每天約需7~9小時,青少年8~10小時,學齡兒童約需要9~11小時。除了睡眠時間是否足夠外,睡眠的品質也非常重要,有些人即使睡滿8小時,醒來還是疲憊不堪、精神萎靡,就是睡眠質量不佳造成。
良好的睡眠品質通常需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入眠所需時間:上床後30分鐘內入睡
·半夜醒來次數:半夜醒來超過5分鐘的次數不超過1次
·醒後再入睡時間:睡到一半醒來,在20分鐘內可以再度入睡
·完整睡眠時間:躺在床上有超過85%的時間是睡著的狀態
該如何改善睡眠品質?
醫師特別傳授以下十招,幫助大家更好入眠:
1.養成規律作息,每天定時睡覺、起床,穩定生理時鐘。
2.最好晚上10~11點前就寢,讓自律神經達到良好的平衡。
3.晚餐於就寢前3小時完成,才不會胃食道逆流影響睡眠。
4.就寢前洗個溫水澡,有益入眠。
5.就寢前3小時不喝茶、咖啡,以免咖啡因影響入睡及睡眠品質。
6.就寢前放鬆心情,如果有煩惱,可透過書寫或冥想來放鬆。
7.營造理想的溫濕度:夏天室溫25度左右,冬天15度左右,濕度維持在50~60%之間最佳。
8.就寢前1小時避免使用手機等3c產品,以免藍光影響退黑激素分泌。
9.40分貝以上的音量可能會影響睡眠,若介意噪音的問題,可裝氣密窗或戴耳塞來隔音。
10. 適當的運動習慣:運動(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有助血清素和退黑激素等分泌及調節,提升睡眠品質,但請避免在就寢前一小時進行劇烈運動,因為這可能使人更難入睡。
睡眠不僅是一項生活習慣,更與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偶爾睡不好不用太過擔心,可透過上述方法嘗試改善。但若出現入睡困難、時睡時醒、淺眠睡不安穩的發生頻率每週超過3晚,持續3個月以上都無法改善時,建議儘快諮詢專業醫師的建議及診斷,以釐清睡眠品質不佳的原因,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如何擁有好的睡眠品質〉